見山不是山釋哲莊

在人生過程當中,往往會碰到很多的困難、挫折與障礙,其中最大的困難是,沒有好的因緣、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和缺乏正確的知見。一般人常會感到什麼樣的障礙呢?第一是內心的欲望。第二是外在的人我是非。

被外在的人我是非困擾,而障礙自己的心性,障礙自己修福、修慧和精進學習的善因緣,是划不來的事。為什麼呢?我們往往因為周圍的師長、朋友或同學----這些我們所接近的人----他們的生活習慣、思想意見和我們有不同的地方,內心就起了煩惱。我們就會覺得,在這樣的環境裡,生活得不自在,結果很多人就會因為這樣而沮喪,甚至改變了自己的心志。

當然,我們希望有好的環境。可是,如果今天你已經在目前的環境裡面,為何不試試以這種環境來歷練我們自己呢?這樣,別人的好壞,跟我們都沒有關係,反過來,還可以把這些人不協調的言行當成一種借鏡。如果你認為他不好,而跟他嘔氣,那他是半斤,你不是八兩嗎?這不是以牙還牙嗎?所以我們要學習對周圍的事物,有一種忍耐的心情。雖然吃一點虧,心裡受一點傷,但是沒有關係!因為我知道,我的見解,我的心性不會因為這樣而減損、暗淡,反而我的心性、我的生命、我的智慧,會因為這樣而得到磨練!使生命更有忍辱的包容力,更有清淨的光輝,更有慈悲的心性,心胸更寬闊!當然這不是三兩天可以做得到的,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學習,可是如果我慢慢地去做、去行,終究可以做到的。

還有一點要克服的就是,我們要常常對這些人我是非感到戒慎恐懼!怕我們四周的人言行不好,會奪走我們一些觀念,一些自由,或一些財物。其實,假使今天是你的福報,誰也奪不走,所以你不需要怕它!問題的重點不是在別人,而是在我們自己有沒有把握住自己,只要我們站穩腳步,一切的事情都會順利的解決。

所以,有機會的話,要常常自我反省一下,是不是我常常跟著周圍的景物在轉?別人喜怒,我就跟著喜怒;別人說一句話,我就跟著起心動念;如果這樣,不容易讓自己成長。所以我希望能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正見,讓自己的心胸更開闊,內心鍛鍊得更有忍辱的力量,碰到別人觸犯我們的時候,都能忍耐地退讓一步,這樣,彼此之間,就會充滿一片祥和的氣息。

 

當今的佛教,有如百花齊放,眾鳥齊鳴,看起來蓬勃發展極了!從延續中國佛教遺緒的傳統佛教,各式各樣的人間佛教,到南傳的原始佛教,以迄藏傳的秘密佛教,可說各自擁有天地,就連佛學院、研究院,亦蔚然成風,盛況一時。但在淋琅滿目、光鮮亮麗的外表裡,佛陀教法的真義,是否也同樣獲得顯揚呢?這似乎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省思。

學佛,是向佛陀學習。佛陀是覺者,是以無上的證智,覺證宇宙人生的真理,徹了萬有諸法實相的聖者。佛教----佛陀所教,則是覺(智慧)的教育,而有教人轉迷啟悟,上通聖境的可能。所以凡一切大張佛教旗幟,而其實違反真理智慧的教說與行持,皆非佛法。

佛陀是經過多生累劫修菩薩行而成就的,「自悟不由他」。弟子則依佛陀開示的古仙人道修行,斷惑證真,成賢成聖,所以佛教是自力為主的宗教。佛陀因眾生的根性與需求,施設種種方便,攝引行者;但是方便有適應性、階段性與對治性,終需回歸佛法的正常道,而不能視之為佛陀教法的全部。目前的佛教,為迎合好簡易、求速成的時代文化,種種融攝外道糟粕的他力、方便,有如春風野草般不斷衍生。

出家人本負有弘法利生的重大使命,如今卻大多忙於「法會」,不免偏離人間佛陀所示現的正行,而趨向於外道的做法,而非佛法。

所以,我理想中的寺院,有良好的修學環境,有師長及善知識的諄諄教導,還有僧伽的老人福利保障,讓住眾能夠安心辦道。

 

從前有一位企業主管,因為工作上遇到了瓶頸而煩惱不已,內心感到十分徬徨,於是他就利用假日到鄉間散心。走在鄉間的小路上,他看到旁邊的農田上有一位老農夫,只有一隻手,在炎熱的太陽之下耕田,嘴巴還哼著歌曲,好像十分快樂的樣子,他就停下來打招呼,問農夫說:「老先生!你這樣工作,不會很辛苦嗎?」

農夫說:「不會啊!我只要想到秋天就會有美好的收穫,我就覺得十分高興。」

企業家說:「但是你只有一隻手,能夠承擔那麼大的工作量嗎?」

農夫說:「不會啊!當我失去一隻手的時候,我心裡想,我還有健壯的雙腳,可以承擔重量,所以我就非常努力地工作。」

他終於明白,一個人想要活得快樂,沒有煩惱,凡事必須往正面的方向去思考,即可創造光明美好的人生。

 

正信的佛弟子,無論出家、在家,都不應昧於眼前佛教的表面榮景,而應致力於佛法真義的闡揚與實踐,讓菩薩的真精神充分實現在人間,使人間永遠有佛法的光明!

談到菩薩的真精神有三:

(一)為度三乘同入無餘涅槃,而發菩提心,其精神為「忘己為人」;

(二)抑他力為卑怯,崇自力、不由他力,其精神為「盡其在我」;

(三)三大阿僧祇劫,行菩薩道,仍是有限有量,其精神為「任重道遠」。

把握菩薩的真精神,不貪功、不燥進,與自己比,不與別人爭長短。莫羨慕、莫埋怨,莫自高、莫自滿,也莫妄自菲薄,這才能腳踏實地,學無厭足地順著自己現有的因緣去把握、去開創。

在對人、對事的歷練中,學習超越過去的自我,挑戰自己的未來,學習擴大自己的心胸,增長自己的器量與見識。由自己的苦痛,而同情別人的苦痛,由自己的煩惱,而體諒和分擔別人的煩惱;由自己因佛法的修學而得清涼,而欲令別人也能依此而得清涼,並力求這樣的佛法得以弘揚。

人間佛教的內修與外弘,應該從每一位佛弟子出發,人人從自身去努力,推己及他,那麼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人間佛教的大菩薩。

轉載來源http://www.tzuentemplesf.com/index.php?option=com_content&view=article&id=58%3Aarticle8&catid=34%3Aarticles2&Itemid=56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nhoney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