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節日食俗方面,台灣俗傳端午吃桃﹑茄子及菜豆,可以健康﹑長。
俗話說:“食茄吃到會搖,吃豆吃到老老”。
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,也吃茄子及長豆﹑桃李等。
但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義則和南人有別。
吃子固然是取其長之意,吃李子則象徵子孫繁衍,有人還認為可以預防中暑。
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(因長豆形狀像蛇 )。
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(茄子客語叫做“吊菜”,而“咬 ”,土預為“ㄉ一ㄠ”,取其諧預 )。
客家人包粽子還分鹼粽及鹹粽。鹼粽特別是用來祭祀的。
客家人過端午須準備四份牲醴,一付拜土地公,一付拜萬善爺,一付拜附近的大廟。
而鹼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。鹹粽則分米粽及粄 (粿)粽兩種,純粹用來解饞。
菖蒲、艾草、雄黃 去邪治病
依習俗,端午節當天,家門掛菖蒲、艾草、鍾馗畫像,成人飲雄黃酒。
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導覽員孫南雄說,菖蒲是種水劍
據說能斬妖除魔,艾草為治病藥草,可招來福氣
端午節早上掛在家門,晚上拿去鍋裡水煮,作為沐浴之用,希望藉此去邪除害,防止疾病上身。
每年到了端午節,天候變熱,昔日人人聞之色變的「五毒」
即毒蠍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
隨著季節更替而蠢蠢欲動,過去很多人相信菖蒲、艾草
能剋「五毒」;至於端午節懸掛鍾馗畫像,源自於明末清初,象徵辟邪之意。
白蛇傳中,白蛇喝下雄黃變回原形,後來有人用雄黃加酒來驅除疾厄,雄黃其實是種中藥材。
瓠瓜、茄、菜豆和桃李有益
吃的部分,應節必吃的青菜
如瓠瓜才會富貴、吃茄子走路有風、吃長長的菜豆長命百歲
吃桃李可討人喜愛、子孫綿延,閩南人尤其偏好大紅色的紅肉李,象徵好兆頭。
端午節有關的台諺說:「食茄吃到會搖(閩南語:ㄑㄧㄡ ㄉㄧㄡ),吃豆吃到老老。」
就是鼓勵多吃茄子、菜豆
另有一說是吃瓠瓜,也是消暑瓜類,吃了瓠瓜才會富貴。
又因成語「桃李滿天下」,所以吃桃李也象徵子孫繁衍。
其實不要說「迷信」,這些端午節必吃的蔬菜水果,都是當令食材,正是最可口、營養的時刻,當季食用,一定有益健康。
而依照傳統曆法推算,端午節正好是太陽升至天空正中央
一年之中只有當天正午才能立起雞蛋,因此當天要記得立蛋,會招好運哦!
最後一批肉粽都發送完畢囉~
大家都說好吃~
哈)))餡多飯少策略成功
最後一定會意猶未盡 ( 因為..太小顆了 )
哈))))
應應景~大家不嫌棄囉
大家端午節快樂唷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