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我也滿珍惜昨天晚上的時刻 五姐妹同乘一部車 這是我42年來頭一次的經驗.. 我只有默默的享受.... 應該是大家都在一起吧!! 因為我將弟弟的部份在我生命中繼續活下去 (應該也有姊姊也是這麼想傳承吧)
討論弟弟暫厝的塔位環境 大家也都有了共識 頭七的誦經迴向..也沒有人覺得累 大家還真的很難得一起唸經 這兩個小時..結合大家的心 弟弟也聖杯的表示有一起聽經. 今天整理弟弟的東西..看到了薪資轉帳存擇 心裏想著..這是弟弟最後日子打拼的一分一毫 去補擇看看還有多少 逛遍市區銀行..找不到永豐銀行 3.20分正想放棄之時..打了永豐客服專線..看中壢分行在哪 居然近在咫尺..慈惠三街....我又衝了過去 3.29分先進去再說 補擇後..留了一元..其他全提出來了 媽媽~這是我的加班費薪水.最後一次交給妳了 ( 我不自主哽咽的說著 ) 你是乖兒子..媽媽不捨得你走呀 媽媽我現在過的很好..人生總會有結束的一天 至少以後妳都不用再擔心我了 我沒走遠..姊姊們都會幫我照顧妳的...
|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作七的介紹
作七的功能:
- 報恩:以作七之奠弔,期望使亡者在陰間能安然舒適,過往順利。
- 懷思:藉作七之動作,期使亡者能回來一趟。
- 分割:利用作七一連串的動作,一次一次表達陰陽之間的分割,一次比一次遠離。
- 者見滿桌五味碗(仙凡路隔),故日後依子孫燃香邀請時再返饗,平常不隨便返家了。
- 導「為善最樂」之觀念,淨化心靈。
作七可分為以下幾種:
◎頭七---兒子七(大七)
◎二七---媳婦七(小七)
◎三七---出嫁女兒七(大七)
◎四七---出嫁姪女七(小七)
◎五七---出嫁孫女七(大七)
◎六七---出嫁姪孫及曾孫女七(小七)
◎滿七---兒子七(大七)
準備物品:
五味碗(代表):即五種口味之菜,備十二道(碗)(象徵豐盛菜餚共十二道菜,有如滿漢全席)五味即是:酸、甜、苦、辣、澀。象徵亡者一生經歷了甜蜜、幸福、悲苦、痛苦、坎坷五種滋味,死後陰陽兩隔,勿再眷戀陽間。
其餘種類皆取其吉祥含義,例如:豆干(「干」音官),吃頭干子孫做大官。魚丸(「丸」即員),吃魚丸子孫做議員,諸如此類。
現代人多只做頭七及滿七,或只做大七,因為子孫多有工作在身,無法按日做七,則會在出殯之前擇吉時將七做完(俗稱切七),但頭七就應該按照逝者的忌日計算,不得提前。
另外還有「做旬」,容易與做七混淆,做旬是為了祭拜陰府判官,除了「百日」(第五旬)以外現在已經很少人做旬。
◎小小的建議:
傳統習俗中因各地習俗或宗教信仰不同,其實做法有很多種,以祭品來說,您可依照逝者生前所喜愛的食物為其準備,則更具意義,相信逝者也會喜歡。
◎排定治喪人員
治喪過程中有許多繁雜瑣碎的事,主事者可與家族成員協調整個事宜,尤其是奠禮的進行,此時往往是最能表現家族力量的時候。
七七佛事
根據經典記載,人往生後四十九天之內,如果陽上眷屬能為亡者誦經做佛事,仗此功德,能令亡者罪障消除,得生善道;
如果亡者生前已多植善業,則可蓮品增上。
因此,佛教徒每於親人往生後四十九天內,每逢七期舉行超薦佛事,稱為「做七」。
「做七」,可依家屬的時間、因緣而定,有的只做頭七、滿七;
有的做頭七、三七、五七、七七;有的則是七個七全做。
「做七」,家屬可至寺院道場做佛事,其餘六日,家屬可以自行為亡者誦經、念佛回向。
誦經是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,主要對象是針對人,除了人之外,六道眾生之中,尚有天、神、鬼,以及傍生或畜生,牠們都能信受佛法。所以,只要有人誦經,就有其他眾生會來聽經。
若家屬為亡者做誦經佛事,您的誠意初動,亡靈即有感應,必會如期前往聽經;
此時亡者的靈性特別高,縱然生前從未聽經聞法,死後聽見家屬為其誦經,也能依其善根通解信受。
至於要誦哪一部經,服喪期間,多半誦持《阿彌陀經》為多,主要是《阿彌陀經》讚頌的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,那是一個安樂清淨的修行世界。
也有人在這段期間,每天誦持《地藏王菩薩本願經》回向往生的親人,主要是為亡者懺悔罪業,超拔濟苦。
服喪期間,除了做七,家屬行有餘力,應多參加寺院道場所舉行的各項法會,為亡者多做功德。
倒不一定要特別為亡者啟建大型法會,如梁皇寶懺或放焰口等來超薦亡者,不但勞師動眾,花費也很可觀。
這些大型法會,許多寺院每年都會舉行,有些道場每月都會啟建三時繫念法會,家屬只要多注意道場消息,屆時再為亡者報名超薦即可。
亡者超薦,最好是在七七期中。如果過了七期之後,再做佛事,當然還是有用,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,卻不能改變他輪迴轉生的類別了。
因此,佛教主張「七七佛事」,是希望把握時效,為亡者超拔救度,使其往生善處。
個別齋主啟建佛事所需時間,依誦經、拜懺、三時繫念,乃至啟建瑜伽燄口等各種佛事的不同,而有一小時、二小時、半天、一天不等。
做七雖有超拔先人,表達孝思的深遠意義,但因傳統的作法費時耗財,實有改良的必要。例如:
- 誦經佛事宜莊嚴不繁瑣,最好以半小時、一小時即可,不一定要半天、一天。
- 做七不一定要放燄口、拜懺,只是上香、拜佛也可以,應視能力、時間而為,不要勉強。
- 七七日誦經是古老傳統,不一定照辦,可變通為:
- 可以集合家人一次做完,即算圓滿。
- 可在短期三至七天內做完七七。
- 可參加隨堂超薦。
- 可以集合家人一次做完,即算圓滿。
- 亦可以亡者名義成立獎學金或設立教育基金,乃至護持文化、慈善等公益事業,以此為亡者植福薦拔,更有意義。
簡化七七佛事的意義,可以改善社風氣,具有教化社會之功,實有必要大力推動。最好是到寺院參加隨堂超薦,或由家人在家中早晚誦經、念佛均可。
以下列舉數種簡單的課誦程序,以資參考:
- 楊枝淨水讚〈或爐香讚〉
-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〈三稱〉
- 開經偈
- 普門品〈或阿彌陀經、金剛經、地藏經等〉
- 三皈依
- 回向
- 爐香讚〈或蓮池讚〉
- 南無西方接引阿彌陀佛〈三稱〉
- 阿彌陀經〈或般若心經〉
- 讚佛偈
- 念佛
- 三皈依
- 回向
- 蓮池護
- 南無西方接引阿彌陀佛〈三稱〉
- 心經
- 往生咒、變食真言
- 讚佛偈
- 念佛
- 三皈依
- 回向
七旬算法與種類:
七七:人往生當天算起第七天,七週為四十九天。
百日:往生後整整一百天為百日忌。
週年:往生一年為週年忌。(如有閏月,閏月不算)如:十月二十日,明年就是九月二十日。
合爐:即將往生蓮位焚化,並將其名字寫在祖先牌位上,將爐灰取一小份至祖先香爐中,稱為「合爐」。
程序:
- 將新亡者的蓮位及祖先牌位請下。
- 將亡者的名字抄錄至祖先牌位中。
| |||||
人生中一定會經歷生離死別 每個人生也一定會走到人生的儘頭 就因為人生是生死輪迴的 有生就有死 就算結束了一個舊人生 還是會有一會新人生的 所以都要堅強的渡過 因為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的階段,但在面對生離死別的同時。 又有幾人可以領悟到當中所帶來的啟發呢? 人人都覺得生離死別是令人傷心的事,經歷過的人都必然會流淚, 但人們又有否想過,經歷生離死別是要我們成長、變得勇敢、學會面對。 更要我們反思,懂得珍惜,因為曾經失去,所以必定更會珍惜身邊的一切。 但有時我又會覺得,失去了,才懂得珍惜,不會太遲嗎? 但遲總比一直都無所覺好多了。 正如我,從小便不斷經歷生離,但我從來沒有流過一滴淚,反而更珍惜身邊的朋友。 因為我知道,即使我們分離多久都好,總有再相聚的一天。 而死別我亦都經歷過,失去的更是我最親的人, 但淚,流過後,心,痛過後,我便要自己變得更堅強, 因為我還要負起支撐整個家的一半責任, 所以我比以前更堅強、勇敢。 所以我們應該坦然地面對生離死別,從中領悟人生的道理。生離死別是最公正也是最不公平的一件事情 生:最美好的開始 離:最痛苦的分開 死:最直接的結束 別:最永久的離開 生離死別為何是最公正也是最不公平的一件事情呢? 有的人因為救人而英年早逝 有的人還沒生出來就直接面對死亡 有的人 直到七老八十才安心離去 有的人生出來就要承受親人死亡的事實 這樣生離死別算不算是是最公正也是最不公平的一件事情呢? 人因為生命而有喜悅~人因離別而不捨~人因死亡而難過~難得看到雅雯感性的一面~~多少人懂得珍惜@多少人懂得惜福呢?有家的感覺當然很好~~但是家家也有本難念經~事情絕對有一體兩面的~~也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不曾努力~~老了後悔當楚為什麼不努力~~家人健在的時候不珍惜~~往往失去了才懂得珍惜~~但這也是人生中一個過程~~來來去去~有得有失~有生命的不是都如此嗎?失去了不是消失而是一種回憶一種記憶!!因為他回活再我們的回億中不是嗎?~~~~有的時候珍惜~~失去了才不會可惜喔~~^^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