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指標了,左轉九曲巷、十宜樓、意樓
九曲應該就是九個彎吧
九曲巷即金盛巷,從前為防盔賊侵入,並防止九降風肆虐,
遂將巷道築成迂迴曲折狀,故過去有「曲巷冬晴」的雅譽,
遊客在現代的九曲巷中,尚可感受奇妙的空間感
石敢當
金盛巷88號,好住址
金盛還發發唷
就這樣也不知幾個彎了....
十宜樓
巷中有一走廊橫空而過,連通兩頭的即傳說中從前文人聚會的場所「十宜樓」,
旁邊為早期的防禦建築「鎗樓」。
十宜樓為一跑馬樓,是騷人墨客夜宴吟詩論對的聚會所。
早年鹿港文風鼎盛,一些風雅之文人墨客往往相邀清夜吟詠,或煮談闊談,或品茗對月。
相傳此十宜樓之主人即一位十分好客之雅士,為使客人可在高處倚欄望月,
故於相連的兩樓間建一跑馬廊,以供清客憑欄望月。
1. 當時有十位飽學多聞的的文士在此聚會。
2. 指斯地「宜琴、宜棋、宜詩、宜酒、宜畫、宜花、宜月、宜博、宜煙、宜茶」十宜,故名十宜樓。
3. 跑馬廊和金盛巷交叉成十字,故曰十宜樓。
傘上方橫處為鎗樓
再往前就出巷口了,過馬路繼續往前到後車巷囉
門迎後車--隘門
結果是逆向
鹿港隘門
隘門--是早期台灣為了維護治安的防禦措施,有時也用來區隔地界,
並緩和各族(施、黃、許,當時鹿港三大姓氏) 紛爭,白天開大門關小門,
以利人車通行,到了晚上,則關閉大小門,
只留下眼孔用以觀察門外動靜,若有晚歸之人則必須以暗語通告,
始得進入。後車巷磚牆建成的隘門是清道光十年(1830)所建,
上題有「門迎後車」四字。
隘門又分為大型隘門及小型隘門:
大型隘門上設有銃櫃,體積較大,狀似城門,大多設置於重要據點;
小型隘門無設銃櫃,狀似小牌坊,大街小巷隨處可見。
莊太岳-鹿港竹枝詞:
「宫後牛墟又菜園,況兼前港更難言;誰知三姓施黃許,怙惡原不過隘門」。
這才是正向~隘門
再來就是左轉出來
看到這,記得瑶林街的半邊井唷
之前忙逛街,錯過沒注意到,那也是一個景點